中信證券發(fā)布的最新報告認為,中國的宏觀稅負低于發(fā)達國家,但與人均GDP相近的國家相比明顯偏高,未來存在一定的減稅空間。
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指出,以大口徑計算的中國宏觀稅負占GDP的比重約為28%,如果土地出讓金也考慮在內的話,中國全口徑的宏觀稅負占GDP的比重超過33%。
諸建芳進一步梳理了過去20年中國宏觀稅負各部分占比的變化,大致呈現下面幾個特征。第一,預算收入占比逐漸下降,從1990年的47%下降到2010年的不足5%;而相應的預算內稅收占比則從48%上升至68%。第二,社保收入占比持續(xù)提升,其占政府總收入的比重從1990年的3%上升到2010年的18%。第三,預算內非稅收入占比有所提升,其占政府總收入的比重從1990年的2%上升到2010年的9%。非稅收入特別是行政事業(yè)性收費的使用與監(jiān)管透明度較低,既不利于企業(yè)市場化運行,也容易成為地方的小金庫。近幾年,養(yǎng)路費、燃油費的“費改稅”已經陸續(xù)推進完成,還有環(huán)保費、教育附加費等多項收費項目有待改革,預計“費改稅”將成為未來五年財稅改革的重要一環(huán)。
“雖然整體宏觀稅負水平相對于發(fā)達國家并不算高,但如果與地域和人均GDP相近的國家比較,中國的宏觀稅負水平則明顯偏高。”諸建芳分析,“地域相近的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的宏觀稅負不足14%,人均GDP同為6000美元左右的亞美尼亞、格魯吉亞等國家的宏觀稅負也不高于20%,而同期中國的宏觀稅負接近24%。”
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,考慮到中國所處的人均GDP水平,中國的最優(yōu)宏觀稅負在25%左右,也就是說,中國全口徑的宏觀稅負有1.5-2.6萬億元的減稅空間。未來五年,中國經濟增長將在7.5%左右,繼續(xù)追求財政稅負的高增長不利于經濟的穩(wěn)定,有必要采取結構性減稅的措施,讓政府總收入增速回歸到8%-10%的區(qū)間。